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以有力的举措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落实,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举行民歌赛。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牢牢把握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一要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增进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广泛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合力,让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亮,成色越来越足。二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资源禀赋“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握发展趋势“新中生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登高望远“无中生有”,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三要紧紧围绕主线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建立健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体系、引进机制和激励制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实施领头雁培育行动,围绕重点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骨干人才,发挥智力支撑作用。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3月28日至29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赣州篇暨“三月三”活动在会昌县举行
图源:会昌县融媒体中心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要深刻理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挖掘传统民歌资源,填入符合现代审美、富有时代气息的歌词进行传唱;挖掘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通过多种形式讲好这些故事;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旅游有址可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做。三要创新网上传播方式,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比如,打造线上宣传品牌,让新媒体助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打造线上交流共享平台,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推动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近年来,新疆乌鲁木齐市法律援助中心积极探索“互联网+法律宣传”模式,不断提升法律援助制度的知晓率。
图源:乌鲁木齐市法律援助中心
▲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到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活动。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一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二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面貌,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三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讲透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阐释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四要注重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一方面立足于中国历史演进的逻辑,多形式展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场景与现实风貌,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另一方面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来源:中国民族报)